劉備之所以能讓蜀國成為三國鼎立的其中一員,就是靠荊州這塊寶地。赤壁之戰以后,劉備也是迅速發展壯大了起來,不過像孫權借的荊州劉備就沒打算還了,畢竟這關乎到自己的存亡。所以這個故事也就滋生出了有名的一句話,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當然這個歇后語大家應該也都明白,下面就順便給大家講講這個典故,感興趣的話就一起來看看吧。

公元208年赤壁戰后,孫劉結盟進軍奪取荊州城。因荊州乃兵家必爭的重鎮,故東吳主帥周瑜親任南郡太守,坐鎮荊州,而功勞甚偉的劉備卻只能率本部兵馬守江南的油江口立營。劉備居公安,地小物薄,不利于發展,于是他向孫權兩次提出借荊州。孫權采納周瑜的建議,不僅不借荊州,反而利用吳蜀聯姻軟禁劉備,使50多歲的劉備作了東吳的嬌客。210年,周瑜病故,魯肅繼任。魯肅勸說孫權暫時將荊州借給了劉備。劉備借得荊州后,即以之為立足點,北抗曹操,西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至今仍有“劉備借荊州,一借永不還”的俗談。其實荊州本是劉備同宗兄長劉表的地盤,當初劉表讓劉備,他卻不肯要。認為從別姓手里奪回才名正言順。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這句話也是比喻了當別人要借你的東西,你要經過大腦思考,不然最后吃虧的是你。

荊州是濱江城市,歷史厚重、文化燦爛。建城歷史長達3000多年。公元前689年楚國建都紀南城,先后有6個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是當之無愧的"帝王之都"。從天下第一循吏孫叔敖到明朝萬歷首輔張居正,從荊州走出來的宰相有138位,是名副其實的"宰相之城"。從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到李白、杜甫,大批文人墨客在荊州吟詩作賦,也是實至名歸的"詩詞之市",楚文化的發源地。關公鎮守荊州十年,忠義仁勇千古流芳。以前在影視劇里知道郢都,卻并不清楚就是荊州,小時候就知道劉備借荊州、大意失荊州等三國故事,卻不十分清楚荊州真的是地理要沖,連東西貫南北的兵家必爭之地。所以與荊州失之交臂不僅是戰友之情的遺憾,更是歷史文化的缺失。

湖北省博物館,現在想來那其中的很多文物原本應該屬于荊州的。然后去登荊州古城墻。早知荊州古城墻保存完好,是清朝順治年間重建的。登上城墻,雖然沒有西安城墻的宏偉氣勢,但是三國時期的故事撲面而來,別有一番滋味,而且荊州古城有水的靈動和因勢利導。俯瞰張居正大街總覺得缺少點交代些許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