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秉鑒

世界首富伍秉鑒

清末官商伍秉鑒曾被《華爾街日報》列為上個一千年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之一。但他究竟是怎樣敗落的,各路史家可謂眾說紛紜。不過,在一個湖北佬看來,他無論是超過2600萬兩白銀的巨額家產,還是朝廷破例所授的從二品頂戴,都無法使他在大清王朝與歐美列強的夾縫中安身立命……

“不會講笑話”的“十三行”老板

1686年春,廣東巡撫李士禎在廣州城里頒布了一則布告,宣布凡是 “身家殷實”之人,只要每年繳納一定的白銀,就可以作為“官商”包攬對外貿易。經過遴選,廣東政府招募了13家有實力的行商,指定他們與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關征繳關稅。就這樣,近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廣州十三行”誕生了。

伍秉鑒先祖籍貫福建泉州,以在武夷山種茶為業,于康熙初年定居廣東。到了1783年,當時在一個潘姓行商首領家做賬房的伍國瑩(伍秉鑒的父親)創立了怡和行。在清代,很多有錢的人家都到武夷山承包茶園,他們既種茶、制茶,也賣茶。怡和行最初的拳頭產品就是武夷山的烏龍茶。

1801年,32歲的伍秉鑒子承父業,成為怡和行的“掌門人”。在許多人看來,沉默寡言、沒有幽默感的伍秉鑒,似乎不太適合做生意。與他交往頗多的洋人甚至說“一輩子只聽他講過一句笑話”。但怡和行在他手里,卻如同變戲法一般,越變越大。

當時,中國最著名的出口貿易產品就是茶葉,十三行的行商半數以上都是經營茶葉的閩商,而且歐洲人對茶葉質量十分挑剔,但伍家所供應的茶葉被英國公司鑒定為最好的茶葉。伍秉鑒憑借其家族崛起時遍布武夷山的優質茶園,以怡和行號為商標的箱裝茶葉,暢銷倫敦、阿姆斯特丹、紐約和費城等世界著名城市。在國際市場上,凡是伍怡和牌的茶葉,就能賣得出高價。

當然,伍秉鑒還有他獨到的地方,洋人們都認為他“誠實、親切、細心、慷慨”,是最為值得信賴的商業伙伴。有記載說,1805年,外國一家商號按約運到廣州一批棉花,到了港口后發現是陳貨,行商們都不愿接貨,伍秉鑒卻收了下來??此铺澅镜奈楸b就是憑著這樣的手段與許多頗有實力的洋商建立起了很好的私人友誼。

伍秉鑒擁有足夠財力后,十分注重拉攏其他行商。1811年,伍秉鑒擔任英國公司羽紗銷售代理人,他將利潤按比例分給十三行的全體行商。從1811年到1819年,伍秉鑒還向瀕臨破產的行商放債200余萬銀元。

伍秉鑒還因其慷慨而名播海外。據說,有個美國波士頓商人和伍秉鑒合作經營一樁生意,由于經營不善,結果欠下了伍秉鑒7.2萬兩白銀的債務。由于他一直沒有能力償還這筆巨款,所以也無法回到美國。伍秉鑒聽說后,馬上叫人把借據拿出來,當著這個商人的面把借據撕碎,宣布賬目結清。從此,伍秉鑒的名字享譽美國,被傳揚了半個世紀之久,以至于當時美國有一艘商船下水時竟以伍秉鑒的商號命名。

“金山珠海,堆滿銀錢”

從1813年起到十三行沒落,伍秉鑒一直擔當行商領袖——總商。

有資料顯示,在1801年至1843年,伍秉鑒向官府“進貢”的錢,達1600余萬兩之巨,買回來了一大堆的官銜和封蔭。按照清朝的規矩,商人最高能授三品職銜,但伍秉鑒卻破例捐到了個從二品頂戴,上至伍秉鑒的曾祖父,下至其子,五代俱晉一品榮祿大夫,可謂廣東首屈一指的紅頂商人。

在各種光環的籠罩下,伍秉鑒在生意場上更加順風順水。到19世紀中期,他不但在國內擁有數量驚人的地產、房產、茶山、店鋪和千萬家財,還在美國投資鐵路、證券交易和保險業務,同時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最大債權人,其經營網絡鋪向世界各地。

當年“十三行”的繁華可用“金山珠海,堆滿銀錢”來形容,據記載,1822 年十三行處所發生的一場大火,大火中熔化的洋銀滿街流淌,竟流出了一二里地。

“十三行”中以四大巨富——潘啟官、盧觀恒、伍秉鑒、葉上林創辦的同文行、廣利行、怡和行、義成行最為著名。2001年《華爾街日報》曾評出千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 人,其中就有伍秉鑒。

據伍秉鑒后人估計,至1834年,伍秉鑒積累的財產達2600萬兩白銀,等于清廷近半年的財政收入,相當于今天的50億元。他在珠江南岸溪峽街的伍氏花園,堪與《紅樓夢》里的大觀園媲美,僅大廳就能容納上千個和尚誦經禮佛。據上他家做過客的洋人描述,登上他家的高臺,“廣州全城景色及城外江河舟楫俱在眼前”。當時,就連遠在京城的皇帝都知道廣州有個伍秉鑒錢多得不得了。

“怡和行”在中外商界都是個響亮的名號,1832 年英國人威廉. 渣甸和詹姆士. 馬地臣借用伍家“怡和行”老字號,創辦了“怡和洋行”,鴉片戰爭后“怡和洋行”總部遷至香港,成為遠東最大財閥,對香港早期的發展舉足輕重,有“未有香港,先有怡和”之稱,至今怡和洋行在香港仍然維持相當的業務,包括:置地、牛奶公司、文華東方酒店 、香港空運貨站、 香港貨柜碼頭、 惠康 超市、 7-11 、 宜家家居 、 Pizza Hut 等等,員工總數超過十萬。

成為朝廷的犧牲品

就在伍秉鑒的商業帝國步入頂峰時, 1840年6月,震驚中外的鴉片戰爭爆發了。據說,伍秉鑒當時“被嚇得癱倒在地”。因為伍秉鑒知道,英國之所以要發動這場戰爭的,就是對廣州十三行壟斷貿易極為不滿,如果英國獲勝,十三行的獨特地位肯定會被取消。

本來,此前伍秉鑒曾經多次向官府打報告申請退休,可是每次都被官府壓了下來。后來,他以白白給官府50萬兩銀元的代價才得以被批準將怡和交給他的兒子伍尚榮管理。不過,官府還是要他為十三行的行商作擔保。他甚至表示愿意把百分之八十的財產捐給官府,讓官府批準他將怡和行關閉,自己僅用剩下的百分之二十的財產來安享余生,也沒有得到同意。

一邊是偷偷夾帶鴉片牟取暴利、具有多年往來貿易的外國商家,一邊是要收繳鴉片、焚燒鴉片的朝廷官府,伍秉鑒作為十三行的總商,兩邊都得罪不起,只有傾盡自己所能來化解這場危機。

戰爭一開始,伍秉鑒就帶領十三行的行商們向官府募捐,出資修戰壕、造艦炮。然而,清軍卻毫無抵抗之力,仍然全線敗退。1841年5月,英軍兵臨廣州城下,伍秉鑒之子伍尚榮奉命與英軍討價還價。最終,中英雙方簽訂了《廣州和約》。按照協議,清軍退到廣州城外60里處,限期在一個星期內交出600萬元的賠款;英軍退到虎門炮臺以外。這600萬元巨款,其中200萬元由行商先付,其余400萬由官府墊支,行商分年攤賠歸補。

鴉片戰爭以后中英簽訂《南京條約》,中方向外商開放五個貿易碼頭,十三行“一支獨大”的貿易壟斷地位自此消失,朝廷下令十三行的行商償還《南京條約》規定的300萬元的外商債務,伍家獨認100萬。由于一時未能交清債務,官府天天派人上門催繳。風光一世的伍秉鑒再也咽不下這口氣,一病不起,于1843年9月在廣州河南去世。

伍秉鑒死后,曾經被稱為“天子南庫”的廣東十三行開始逐漸沒落,于1855年12月15日深夜,在又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中化為灰燼。

伍秉鑒后人在哪里?伍秉鑒后代子孫怎么樣了?

后世訪談:

由于伍秉鈞無子,因此過繼了伍秉鑒次子伍元蘭入嗣,伍元蘭又無子,再過繼其兄長伍元芝之次子伍長綿入嗣。之后伍長綿子孫繁盛。故伍秉鈞之后人,實際也是伍秉鑒后人。幾經周折,我們找到了這一分支的由伍秉鑒算起的第七代傳人,伍凌立。他的父親伍丕舜,曾留學美國,后任華南農業大學教授,2001年去世。

伍凌立,1956年12月出生,工民建工程師、房地產經濟師,現居深圳。近二十年來一直在收集關于伍家的資料、尋找其他伍家后人。

伍凌立:“‘文革’時,我爸爸不敢去祠堂”

記者:你是怎么知道自己的家族的故事的?

伍凌立:在我小的時候,只從親朋好友中得知一些伍家以往的事情。近十年前才知是清代廣東名門。

記者:你現在手頭的資料和這些族譜是從哪里得來的?

伍凌立:部分是從伍潤斐原始家譜中實拍得來,不足部分是從荔灣區地方志胡主任手中得來的。名義上我們就是屬于伍秉鈞這一支,但是他是沒有兒子的,所以實際上我們是從伍秉鑒一支過繼來的。早些年時,還沒找到族譜,有的人說我父親長得像伍秉鑒,開始自己也莫名其妙,后來查看了這個族譜才知道原由。

記者:你對自己家族的關注到現在為止持續多久?

伍凌立:我年輕時就對家族的歷史比較感興趣,都有二十多年了。在我十幾二十歲的時候問我的父親,他有很多都答不出來。

記者:你父親知道得比你還少?

伍凌立:就現在而言,他知道得肯定比我少。不過在他年輕的時候,他的爸爸,即我的爺爺知道得比較多。從父親得知廣州淪陷前家宅已被日軍飛機炸彈炸毀,我爸爸是抗日的積極分子,我十叔也是抗日時期去當兵的,因此當時他們對這些也不是很感興趣。

記者:你父親會跟你講家族的事情嗎?

伍凌立:他講得很少,沒有講過。

記者:他是知道得少所以沒講,還是知道很多但是沒有講。

伍凌立:我估計我父親是知道,但他不敢講。因為“文革”時已經查過我父親會不會是福建過來的逃亡地主了,我爸爸也不敢去祠堂。以前破四舊反封建,這些都屬于是封建,是政治問題。

記者:你從你父親那里知道的東西不多,那還從其他什么人那里去了解?你爺爺呢?

伍凌立:我爺爺很久就去世了,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時候,都沒有辦法問到了。主要都還是查資料,現在很多都是荔灣區地方志的胡主任考究出來的,寫出來的資料。以前的很多都是不齊全的,我很早以前,一九八幾年的時候就搜集到的伍家的資料,都是不詳盡的。

記者:家中沒有什么遺留下來的物品嗎?

伍凌立:什么都沒有,我估計是因為戰亂,再加上“文化大革命”,什么都沒有了。據我所知,有一房的人在土改和“文革”時期,因為害怕,就把所有的東西都上交了。我跟他們聊過,那一房的人現在都沒有男丁了,只有兩個女的,而且她們的很多事情都是從她們舅舅那里聽來的。

“能找到的伍家后人都有聯系”

記者:你還知道其他伍家的后人嗎?

伍凌立:我的九叔對于家族的事情,應該比我爸爸還清楚,而且我知道他們一直與伍家祠都有來往。很多后人都失散了,有的有聯系,很多已經過世了。

記者:你怎么聯系到其他后人的?

伍凌立:我以前曾經去采訪過一個四房的人,在廣州。

記者:你是什么時候去采訪的?

伍凌立:很久以前了,八十年代初的時候,我當時去伍家祠的時候,他說他媽姓伍,名為伍七妹。

記者:那人是第幾代的?輩分高嗎?

伍凌立:跟我們是同一代的。在伍家的后人中,現在還有一個在東方賓館做大廚的,有一個是加拿大回來的,當時他回廣州尋親,是我建議他去荔灣區政府找,他沒有車,還是我開著車送他去的。在荔灣區地方志看到族譜,而做相關研究的胡主任就說,知道華農還有一個教授也是伍家的后人,我說就是我爸爸了,對照著族譜,真的找到我的名字。

記者:現在后人間的血緣關系應該都是比較親近的吧?

伍凌立:是的,都是表的、堂的兄弟姐妹。年紀最大的是一位老人家,住在光復路,不過年紀已經很大了,事情基本上都記不清楚了,原來家譜是在他手上的,后來才落到別人手中。

記者:現在大家都有來往嗎?

伍凌立:現在能找到的都有聯系,還有一些是聯系不上的,特別是有些可能去了海外,我們找不到,要慢慢去找。希望他們看到報紙后,能夠與我們聯系。

“最重要的是伍國瑩這一家人”

記者:伍秉鑒這個角色很重要吧?

伍凌立:其實出名的不光是伍秉鑒,伍秉鈞之后才是他,這里有個發展過程,實際上最重要的是伍國瑩這一家人。

記者:是他首先創建了怡和商行。

伍凌立:對的,這個人最重要了。

記者:這個人是創始人,不過將商行發揚光大的應該還是伍秉鑒吧。

伍凌立:不對,其實在伍秉鈞的時候已經很昌盛了。伍秉鈞死后才由伍秉鑒來接任家業,繼續發展,才做成了首富。

記者:對創始人伍國瑩你了解嗎?

伍凌立:他們兩個人的事情,我都是最近才清楚的。我以前并不清楚,也許我們這個家族中也有人知道,不過也都是聽別人說,傳來傳去知道的,沒有歷史考究。因為以前有一種說法說伍家是賣國的,現在這種觀點才被慢慢澄清,它不是伍家的主流。比如我爸爸那一輩,五兄弟就有四個是做正事的,家家都有不好的事情或人,這是不可避免的。

記者:十三行中的另一個潘氏家庭,有后人專門為自己的家族寫書,你有沒有打算聯合其他后人也寫本書?

伍凌立:現在都沒有人理這些事情了,我自己也沒有這么多時間去找,我是作為一種探索自己歷史的目的去搜集資料,也主要只能靠自己居多了?,F在是只能是工作之余做些資料搜集的工作,等我退休以后有時間,去查更多的資料,確定伍家的名人都做了些什么事情,我才可以開始寫。這是一項很浩大的工程,涉及的地方可能遍及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