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錫進,網絡上的著名人物,擁有幾千萬的粉絲,前《環球時報》的總編輯,雖然現在已經退休了,但依然活躍在自媒體平臺,每天還是對全球發生的大事小情發表自己的看法??梢哉f,對于胡錫進還是毀譽參半的,喜歡他的人認為他理性客觀,在不緊不慢地敘述中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在面對國際事件的時候,言辭犀利,態度強硬,能夠表達國家的嚴正立場。當然在評價國內事件的時候,他的態度就相對平緩一些,這也可以理解,他的身份比較特殊,不能夠像普通的自媒體人一樣激烈,畢竟會有人把他個人的觀點理解成官方的態度,所以必然要謹言慎行,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錯誤導向。
胡錫進什么來頭?中國第一個戰地記者,曾深入前線報道波黑戰爭
胡錫進生于1960年,土生土長的北京人。胡錫進的母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父親是會計出身。胡錫進兄妹五個,在家排行老三。在大家庭中,父母的薪資就顯得捉襟見肘。因而,胡錫進想要讀一本書都成了一種奢望。然而,正是在精神食糧極度匱乏的情況下,胡錫進心中的文學夢想冉冉升起。1977年恢復高考,正在上高二關口的胡錫進,不想著如何去復習功課,而是一反常規的寫起了小說。
沒錯,胡錫進就是這樣一個不按套路出牌的“怪人”。既然是“怪人”,必然有過人之處。1978年,胡錫進考上了南京外國語學院俄語系,這是他人生的第一個里程碑。由此,他擁有兩個身份:一個胸懷文學夢的大學生、一個擁有軍籍的軍人。軍校畢業之后,胡錫進被分配到北京軍區某部擔任教員,專一教授俄語。
20世紀八十年代末,胡錫進從部隊轉業。然而,胡錫進又迷茫了,擺在他面前的有兩個都很不錯的選擇:人民日報社、中國進出口公司。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掙扎,胡錫進最終選擇成為了一名記者。說起來原因也很簡單,他認為自己的性格中充滿不安,而他又渴望激烈的人生。
于是,胡錫進就這樣成為了人民日報社的國際部一員。1993年,有從軍經歷的胡錫進,被選為派駐南斯拉夫的記者。在駐南斯拉夫期間,胡錫進遇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波黑戰爭爆發了。軍人的戰爭意識、文人的家國情懷、少時的不按套路出牌,讓胡錫進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深入前線報道波黑戰爭。胡錫進無意之間創造了一個記錄,成為了中國第一個戰地記者。
在波黑戰爭中,胡錫進第一次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根據他多年后的回憶介紹,當年他趁著間隙忙里偷閑吃飯,頓時樓上的機關槍就劈里啪啦地響起來了。胡錫進淡定的看著湯盤里的湯上下直跳,原來戰爭離他如此之近,死亡離他也是如此之近。正是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下,胡錫進堅持以筆為槍,寫下了關于波黑戰爭的諸多獨家報道。
倘若說記者的光榮是還原真實,那么戰地記者的光榮,就是還原戰爭。作為中國第一個戰地記者,胡錫進確實是夠爺們兒。這也難怪胡錫進總是能夠有振聾發聵的言論,他經歷過戰爭,更懂得和平的珍貴。所以,胡錫進的思考出發點,就與大多數“公知”不一樣,心里裝的是“家國天下”!